
探索共建共享服务新模式
文章来源:1991 更新时间:2020-08-06 [字体:大 中 小]【关闭】
探索共建共享服务新模式
——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红十字会推进博爱家园深度发展的几点做法
■ 金红
城乡社区是红十字会工作的基层阵地。近年来,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红十字会以九里堤北路博爱家园社区为样本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,根植社区治理,服务居民需求,围绕红十字会核心业务,在促进社区关爱、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社区精神、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能力、拓宽项目承载能力等方面,形成博爱家园与社区、与居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。今年2月,九里堤北路博爱家园社区被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评为“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”。
聚集社会资源,夯实项目基础
积极汇聚各方资源,推动项目实施过程中,红十字精神融入进社区、红十字组织活跃在社区、红十字活动开展在社区,实现有专人办事、有阵地办事、有队伍办事。
健全完善基层组织。建立健全社区红十字组织牵头,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主导,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服务机制,先后5次招募320名红十字志愿者,组建6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,进院入户开展慰问、帮扶、照料、应急培训等服务。
建立巩固活动阵地。在社区建立三个阵地:一是建立社区红十字博爱服务平台,将红十字便民服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大厅,落实专人负责接待办理群众申请。二是建立社区应急救护培训中心,将应急救护培训作为红十字服务社区的重要内容,开辟固定教室,配置卫生救护器材、投影设备、课桌椅等,定期开展培训和学习。三是建立红十字志愿者活动室,社区便民服务,社区便民需要依靠广大志愿者配合,社区专设志愿者活动室聚集各方爱心人士,开展人道服务交流、组织志愿服务等。
积极保障生计发展。成立社区生计发展基金,重点为社区中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急需资金支持的居民,提供5万元以内的无息无抵押周转资金帮助,有效帮助居民解决燃眉之急。
落实核心业务,融入社区治理
项目紧紧围绕“三救+传播”,参与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文化培育,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、居民受益的活动。
推动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向纵深发展。一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,组建应急救护师资和志愿者队伍,制定家庭救护培训的五年规划和每年的培训计划。二是增强应急救护能力,组建20人的社区红十字救援队,配备急救包,可以随时待命集结应对突发事件。三是在社区内的金牛实验(北区)中学建立社区红十字应急避难场所,设有棚宿区、垃圾场、应急卫生间,安装应急水源、应急电源,在应急情况下可容纳3000人避难。四是建立社区备灾仓库,配备有发电机、水泵、帐篷、橡皮舟等救灾物资,大大提升了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。
推进红十字精神宣传深入人心。设置5个固定宣传展示专栏,通过宣传资料、图片、志愿者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宣传;在社区文化休闲园区展示红十字博爱文化,在5个居民小区建设红十字全民健身路径,设置了博爱文化石刻,宣传红十字精神。
组织红十字志愿者开展特色服务。建立关爱帮扶志愿者小组、社区关爱救助专项基金,制定关爱救助机制建设方案,对社区弱势群体、老年人按居住地分类别,提供精神关爱、行为关爱、经济关爱等日常性救助;对有需要的居民提供“量体裁衣式”的个性化服务,量身定制帮扶计划。成立居民互动互助志愿者小组,在社区文体队伍中成立红十字博爱家园舞蹈队、合唱队、宣传队,在居民小区举办邻居节、联欢会等居民互助活动,参与居民6000余人。以“博爱公益爱心魔法箱”捐赠活动和“博爱公益一对一帮扶爱心行动”为载体,精准帮扶 13名孩子解决入学和基本生活问题。邀请居民代表一起绘制社区问题树,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,一件件梳理化解居民关心的问题,为解决社区部分家庭小孩放学后缺少看护的困难,动员社会力量筹资筹办博爱家园“四点半学校”,为解决社区老年人白天家中无人照顾问题,建立博爱家园居家养老日间托老站。
博爱家园还开展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“优雅妈妈”社区教育活动、“博学港湾凝聚青少年”社区教育活动、“老年大学系列课堂”社区教育活动等。
着力精准帮扶,时刻爱心相伴
为了更好地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、关注民生,金牛区红十字会拟针对社区残障、寡居、失独、重疾家庭推出“爱心相伴”家庭救助计划,推进博爱家园项目往深里走、往家里走,提档升级,更精准、更有温度地精准帮扶到易受损群体。
一是生活救助。根据区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实施办法或捐赠人意愿,定期向受助户发放生活救助金。
二是探视巡访。安排红十字志愿者定向上门探访服务,或联系家庭医生上门巡访。
三是社区响应。为受助户安装与所在社区联系求助的通讯设备,有需求时可随时呼叫社区响应。
四是医疗救助。对合理医疗费用经过医保、残保、优抚等政策性报销后承担自费部分仍有较大困难的,可以酌情解决。
五是支心活动。为受助户开展健康培训、护理培训、精神抚慰和提供参加文体活动的机会,增强受助户自救自助能力和生活信心。
六是生计扶持。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受助户提供1万元至5万元生计发展基金扶持,支持其发展产业,脱贫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