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失守的“XX筹”伤害爱心与诚信

文章来源:983 更新时间:2018-06-24 [字体: ]【关闭

点击量:

■  苑广阔

近期,媒体报道称,实测水滴筹、爱心筹、轻松筹等网络筹款平台,发现用伪造的诊断证明及住院证明可轻松通过平台审核,并成功提现。

媒体进行的这项测试,让标榜“具有严格审核以及监管程序”的网络募捐平台深感尴尬,也暴露出网络募捐存在的问题和漏洞。因为按照媒体测试,不管什么样的人,都可以通过虚假疾病诊断证明和住院证明获得对外筹款求助的机会,并且能够轻松提现。这样一来,势必导致“骗捐”“诈捐”的出现,由此对社会爱心与诚信带来的伤害毋庸赘言。

道理很简单,社会爱心人士一旦得知他们捐助的对象存在诈捐、骗捐,或者是把善款挪作他用等问题,内心必然会感到受伤和欺骗。那么,以后即便真的有人因为陷入困境而进行网络求助,他们可能也不会再慷慨出手。与此同时,诈骗、骗捐、挪用善款等行为,也是对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一种破坏,让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信任,将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。

如何避免失守的“××筹”伤害爱心与诚信?一方面要完善法律与法规。2017年7月,民政部发布《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》,明确规定“个人求助、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,项目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”。这也意味着,在个人求助行为的规范方面,目前主要还是靠自律。因此,应加快制度建设,同时积极宣传捐赠、慈善相关法律法规,对不诚信行为加大联合惩戒力度。

另一方面,要细化、强化平台监管和风险提示责任,引导和督促网络募捐平台加强信息审核力度。在“泛公益”的背景下,平台除了要履行告知和信息披露的责任外,还应加强信息发布审核,营造互动性更强、透明度更高的流程,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,并加强审查甄别、设置救助上限、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,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。

在互联网公益时代,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更便利、门槛更低,能自由地选择公益信息、公益项目甚至选择公益受益方。这就需要主管部门、相关平台加强公益知识、流程、信息等方面的介绍、引导,也需要社会公众不断提升公益意识和公益理性,不断增强鉴别互联网公益信息的能力。 (东方网) 


版权所有:南阳市红十字会 地址:南阳市中州路363号 邮编:473000 电话:0377-63159704
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:豫ICP备13010699号-2

豫公网安备 411303020002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