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所有信任最终都来自透明
文章来源:985 更新时间:2018-06-24 [字体:大 中 小]【关闭】
■ 张璁
网络募捐因其门槛低、传播广、效率高等特点,改变了传统慈善募捐形式,然而一些乱象的存在,也在透支人们的爱心和信任,引发争议与质疑。究其原因,大多不外乎求助事实的真实性和募捐善款如何处理两方面。
一方面,互联网是虚拟空间,公众判断的依据只能凭借求助人发布在网络的信息。为了博取同情,许多网络募捐信息诉诸情绪渲染,背后的真实性却无从考证。这让一些求助动机不纯的人借机夸大、编造事实,结果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减少了被救助的机会。
另一方面,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募集的善款,无一例外都是捐赠人为了特定救助目的而慷慨解囊,这意味着所得善款必须专款专用。然而,现在一些受捐者有种误解:善款一旦到手,就成了可以随意支配的财产,不一定非得专款专用,一笔笔糊涂账常常让爱心人士“很受伤”。
面对新情况新问题,制度上的及时回应尤为必要。2016年通过的慈善法明确要求保障募捐对象的知情权,规定不得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、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。
2017年7月30日,民政部公布《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》《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》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,对募捐主体、募捐信息、网络安全管理、社会监督、评价退出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。
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,各类公益平台作为慈善募捐推向社会前的“守门员”,无论审核求助资料的真实性,还是跟踪监督善款去向,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绝不能搪塞或敷衍。
对于网络募捐来说,所有信任最终都来自透明。互联网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动力、更大平台,网络募捐作为新事物,只有及时化解成长的烦恼,才能把好事办好,让爱心在阳光下得到悉心呵护。 (人民日报)